據老齡社會30人論壇與盤古智庫預測,2050年中國將進入重度老齡化,60歲以上人口數量接近峰值4.87億。然而,目前我國基礎設施嚴重不適應人口老齡化速度及老齡化社會發展進程,面對前所未有的老齡社會,應盡快啟動萬億級大規模改造工程。
9月22日,老齡社會30人論壇與盤古智庫聯合發布報告《洞察2050:老齡社會大勢、轉型與對策》,提出建成全齡包容、多元共享、智能創新的老齡社會總體構想。報告稱,從2018年到2050年,我國將經歷加速老齡化、急速老齡化和深度老齡化三個階段,與此相對應,上述構想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來實現,即共識啟動期、基礎建設期和社會轉型期。 報告認為,在共識啟動期和基礎建設期,我國將面臨短期緊迫、長期嚴峻的八大挑戰。其中,“基礎設施不適應”被列為第一大挑戰。 報告指出,適老化基礎設施覆蓋廣泛,居家養老適老化改造包括室內建筑硬件、家居家裝和康復輔助器具適配等方面,公共場所適老化改造包括安全扶手、臨時休息點、助老通道、輪椅空間和電梯等方面。在信息社會,公共場所不僅包括物理空間內的場所,互聯網上的虛擬空間同樣存在需要改造的公共基礎設施——適老化界面,如交互步驟、按鍵反饋、對比度、聲響等。 適老化改造的市場規模巨大。據國務院參事、原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在7月份的一次會議上估算,僅對現有400億平方米舊建筑進行適老化改造,市場規模可達15萬億元。根據住建部的數據,居家環境的適老化改造直接市場份額3萬億元。 報告指出,適老化基礎設施改造不僅是補民生短板、拉動投資的重要領域,最終形成的方便、安全、健康的居家和公共環境也間接緩減了醫療保險的支出壓力。 對于報告提到的第二個挑戰——“勞動力稀缺和經濟增長乏力”,報告建議,應盡快通過政策工具釋放未來3億健康老齡勞動力,使得有意愿、有能力的老人能夠更多更深入地參與到經濟社會發展活動中。其中,退休制度改革勢在必行。 現行退休制度產生于一百多年前的工業社會初期,“一刀切”的退休安排與當前和未來的制度、技術和人的發展越來越不適應。報告認為,應從現行退休制度向彈性退休和延遲退休過渡,區分工作類別和勞動強度,分區分批逐步推進實施。 勞動力結構性短缺是當前面臨的現實問題,老齡化會進一步激化這種矛盾,但是,危中有機,報告指出,老齡化導致的勞動力成本會倒逼企業進行技術改革,也會從提高人力資本投資和刺激消費需求的角度誘發市場創新。 報告認為,在老齡化、單身化和人機化等趨勢推動下,繼制度創新、技術創新之后,人的突變正在成為影響和決定我國中長期發展的關鍵要素。從長期發展的角度看,順應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并積極挖掘新的發展機遇才能達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在報告中,盤古智庫還總結了我國老齡社會的五大趨勢,一是超級老齡化來勢兇猛;二是新生命形態涌現;三是社群形態多元化;四是老齡化與信息化、城鎮化同步共振;五是政府、產業和社會協同應對。 報告指出,平均壽命的提高,老齡期特別是健康的老齡期不斷延長,導致新的人生階段的出現,即未成年期“第一人生“階段”和中青年期”第二人生”階段之后的健康老齡期“第三人生”階段。從退休到失能和過世之間,出現了10年以上的健康老齡階段,他們不僅具有享受生活的需求和能力,也因為在信息時代,還可以通過網絡以比工業時代更少的體力耗費參與經濟和社會活動,而具備深度參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工作需求和能力。 報告指出,盡管離婚率和空巢率持續上升、結婚率與出生率“節節敗退”,單身化、家庭離散化趨勢明顯,但人與人之間又在以其他方式重新連接、聚合和重組,呈現線上線下多元化社群的趨勢,彌補了家庭離散化后缺失的部分社會屬性。 社會在創新發展中形成了“結伴養老”的新型社群模式,“結伴養老”最早流行于人口深度老齡化的德國,住不慣養老院的獨居老人自發尋覓志同道合的老朋友合伙同居。目前,德國有一半老人選擇這種方式。 值得警示的是,我國老齡化還有一個區別于許多國家和地區老齡化的重要特征,也就是老齡化與信息化、城鎮化的同步共振不可避免,在倒逼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并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同時,也加劇了區域和城鄉發展的不平衡,帶來了諸如養老金、社會保障和代際數字鴻溝等新的經濟和社會問題。
本文來源:界面新聞
熱線
關注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