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6日,中央財經委員會召開第十一次會議,研究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問題。看到這種信號,對于建筑企業而言,一定是一種全新的更大的機遇。
危機中蘊藏的機遇
歷史運行似乎總是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向前發展,從而給人們造成一種印象:過去是苦難的,現在是發展的,而未來總是美好的。從企業發展角度看,危機能帶來很多積極的和非積極的東西。但是,從歷史長遠的角度看,沒有一個危機不會過去。所以,企業管理者若能抓住危機中蘊藏的機遇,轉危為機,化危為機,無論是對于企業而言,還是對于他個人而言,都是有益的。
危機后的建筑業
猶記得,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后,如今在中國工程建設領域響當當的一大批企業,都迅速發展起來。舉個例子,如中建系統下面某一個號碼公司,2008年的時候,新簽合同額不到30億元,但是從2009年開始,新簽合同額每年按照100億元的速度增長,到2012年的時候,合同額已經超過了500億元,年營業收入也突破200億元。而這,就是危機給建筑企業帶來利好的最直接的說明。現在,當我們回首過去十年我國建筑業發展的歷程,基本上都是一路高歌猛進。這十年后,雖然有這樣那樣的一些影響因素,給很多建筑企業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但是,似乎沒有看到哪個企業,是因為政策不足導致的企業經營困難。2021年全國建筑業總產值突破29萬億元,達到歷史新高。在此背景下,中鐵、中鐵建、中交、中冶、中建、中能建等一大批建筑央企,成為行業的巨無霸,而如太平洋、江浙地區的諸多民營建企,也迅速發展起來,成為市場上一支不可忽視的大軍。
2019年6月25日無人機拍攝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航站樓。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建筑企業機遇在哪里?
國家已經明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統籌發展和安全,精準補短板、強弱項,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發展模式,調動全社會力量,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安全效益相統一,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打下堅實基礎。那么,對于建筑企業而言,或許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構建有利于市場開發的經營機制。建筑企業是市場或項目驅動型的企業,市場是建筑企業一切工作的源頭,離開市場談發展,離開市場談效益,都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因此,只要有利于市場開發,有利于開拓市場,有利于發展市場,都應該得到重視和推進。仔細研讀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精神,對于建筑業而言,未來的市場方向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水利等網絡型基礎設施建設;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沿海和內河港口航道規劃建設;分布式智能電網;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信息、科技、物流等產業升級基礎設施建設;建設一批支線機場、通用機場和貨運機場;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際鐵路網、市域(郊)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城市綜合道路交通體系;地下綜合管廊;城市防洪排澇、污水和垃圾收集處理體系建設;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公共衛生應急設施建設;智能道路、智能電源、智能公交等智慧基礎設施建設;農田水利設施;城鄉冷鏈物流設施建設;農村污水和垃圾收集處理設施建設;國家安全基礎設施建設。這些領域,基本上涵蓋了國民經濟的各行各業,將進一步提升國家基礎設施水平,完善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所以,建立有利于市場開發的經營機制,在行業新一輪發展機遇中,搶占先機,迎難而上,逆勢而上,企業才能取得更好發展。
港珠澳大橋。(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陳曄華2020年9月12日攝)
二是尋求優勢互補的合作伙伴。每一個企業,在龐大的市場規模中,都能找到適合自身的發展定位和競爭優勢。也就是說,面向未來,抱團取暖,優勢互補,應該成為很多建筑企業的應對之道。沒有哪一個企業能夠做到吃盡一切,也沒有哪一個企業能夠獨善其身,綜合實力再大的企業,也需要無數個專業企業去彌補不足。所以,在未來新一輪行業機遇中,只要大、中、小企業相互合作,優勢互補,這個行業發展才能更加健康,各個企業也才能相得益彰、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2021年7月1日拍攝的京雄城際鐵路雄安站(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三是融入國家大局和行業大勢。國家的發展戰略,就是行業的主攻方向,就是企業奮斗的目標。因此,每個企業都應該在國家大政方針中,在國家政策導向中,在國家戰略定位中,找到自身的發展定位、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只有真正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和行業發展大勢,每一個建筑企業才能乘勢而上。這幾年,建筑業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但是唯一不變的,就是企業融入國家大局中的戰略定力,國家需要什么,社會需要什么,這些才是建筑企業思考發展的正確方向。
四是構建新型企業管理模式。從這次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的內容來看,對于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問題,國家已經作出了全面部署。這一次政策議程的確立,與以往具有很大不同。不再提出具體的投資金額,也不再出臺具體的導向性的政策,而是對發展目標、發展方向、發展重點等作出了明確規定。所以,對于建筑企業而言,一方面,要建立一種基于市場和政策的管理模式,直接面向市場,直接面對政策機遇,從市場和政策中,把握企業發展節奏、發展目標、發展路徑等。另一方面,要探索全新的基于目標導向、結果導向、政策導向的企業管理模式,從企業各個管理職能出發,滿足國家和社會發展的要求。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開啟泄洪深孔泄洪(2020年8月19日攝,無人機照片)
五是以貢獻謀生存求發展。傳統觀念認為,只有在自身發展強大了,才有能力去做出貢獻。現代化的發展觀念認為,每一個人、每一個企業,只要有心,都能做出貢獻。面向新的發展未來,只要每一個企業都在行業發展中做出自身的貢獻,給企業帶來的,不是傷害,而是更多的收獲,不是付出,而是更大的榮耀。
新機遇、新挑戰、新發展。在新的形勢下,對于很多未曾發展起來的企業而言,這又是一次難得機遇,一定要牢牢抓住。企業發展,不進則退。向勢而行,向善而行,我們,都能做到。
文章來源:建筑時報
熱線
關注
置頂